一家负担沉重的老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期频临破产了。危难中,上级主管部门更换了企业掌舵人。
果然不负众望,掌舵人带领全体职工几经努力,企业奇迹般起死回生,到目前已发展成为山东最大的通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同时也是电力部认定和推荐的钢球磨煤机生产制造企业。其主导产品钢球磨煤机产销量占到全国同类产品百分之七十五的市场份额,企业还连年被评为“济南市工业投入先进企业”和“济南市工业五十强”,并先后荣获“山东省自主创新先进单位”,“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状”、“济南市技术改造先进企业”,“济南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工业经济先锋全国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这家企业就是位于省城东郊的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 发挥老国企优势 振兴传统主导产品
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济南重型机器厂,1965年从济南市区搬迁到东郊。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主要承担国家的重点项目。1999年,济南重型机器厂通过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重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曾经辉煌过的老国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营陷入困境。1996年企业处于最低谷时,机加工车间100余台设备经常运转的仅有3台,“只图钱转、不图赚钱”的想法一度成为企业的无奈选择”。在当时的背景下,济南重工陷入了“多元化”陷阱。看到主导产品钢球磨煤机优势不再,企业先后涉足了化工、电梯、汽轮机甚至旱冰鞋等与原产品大相径庭的领域。结果亏损的一塌糊涂,职工发不出工资,人心散乱,企业面临破产。
在这种困境下,时任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处处长的王伯之被推上总经理的位置。王伯之1985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济南重工干技术员,1994年开始做销售。那时正是市场萎缩、竞争激烈的时候,他不怕吃苦,常年出差在外,认真研究分析市场,深谙客户需求和市场情况。他认为“企业如果拥有价值存量资产,包括技术存量,设备存量和人才存量等,一定不要忽视他们,也不要轻易改变他们,企业回到有优势的项目上来,变化会在不变中产生。”因此,王伯之上任后,一直坚持固有的优势产品方向,坚持弃“多”从“一”。他提出了“要振兴企业必须首先振兴传统主导产品的发展思路,要求”把生产重点重新放回到老产品上,并尽可能地把企业潜能发挥出来”。因为他知道,国内磨煤机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只是没做好而已。济南重工是以磨煤机起家的,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技术水平还是职工素质,当时在国内都是数得着的。要想使企业恢复元气,首先就要从磨煤机入手开拓市场。他深入研究市场,强调一切从客户需要出发,把钢球磨煤机做专。磨煤机是发电设备的辅机,虽然国内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家不少,但由于这种产品体积大,加工精度要求高,往往是小厂做不大,大厂做不专,而济南重工的最大优势是既能做大,又能做专。找到了产品和市场的结合点,企业的优势便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事实证明王伯之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济南重工非但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相反,把钢球磨煤机这棵大树培植得枝繁叶茂,既延伸了产业价值链,增强了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又降低了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本。2000年当年,公司出现明显起色;到2005年,公司各项指标大幅增长,主导产品钢球磨煤机产销量占到全国同类产品百分之七十五的市场份额;2006年9月,济南重工的钢球磨煤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二、“吃透”国家产业政策,跳出“多元化”误区
“国家的产业政策就是我们规划蓝图的风向标!”王伯之说,济南重工能有今天,归根结底,离不开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但是抛开连你自己都不懂的行业去搞多元化,那是误区。企业只有跳出这个误区,才能柳暗花明。
在王伯之的这一思想指导下,济南重工摒弃了那些与主导产品不相干的产品,开始在与钢球磨煤机相关的领域研究开发新产品。经过对国家政策的精心研究,王伯之判断,企业产品的主要服务对象——电厂,在整个社会呼吁环保的大背景下将很快面临环保考验,烟气脱硫将成为各家电厂的必然选择。他算了一笔帐:根据我国烟气脱硫国产化的目标,2005年末湿法烟气脱硫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2010年,湿法烟气脱硫设备国产化率达100%,全国用于烟气脱硫的投资费用将达到3300亿元,每年投入资金约470亿元,其中用于发电厂烟气脱硫的资金余额280亿元。再往细里算,其中设备费用每年约90亿元,制浆系统的设备费用近7亿元。制浆系统设备中球磨机的价值占45%左右,每年市场需求约3亿元。这对于济南重工而言,就是千载难逢的商机!
由于脱硫项目用湿式球磨机,这与目前济南重工的主导产品钢球磨煤机、湿式球磨机的结构相近,从磨煤机转为脱硫用球磨机在机构上和工艺上难度并不大,如果顺利,济南重工将实现低成本转型。看准了这个机遇,济南重工开始静静地研制脱硫磨。它在悄悄窥探着一个恰当时机的到来。
2003年,国家颁布《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各大中型电厂如果不尽快上马烟气脱硫装置以减少硫化物的排放将会受到重罚,机会来了!当时,大部分磨机生产厂还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而济南重工却一举推出了成熟的产品。
这次的宏观政策调整,济南重工显得很从容。2004年,仅在脱硫制浆设备一种产品上,他们就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2005年,全国60个脱硫项目中,济南重工拿到了40个,企业各项指标大幅增长,主导产品钢球磨煤机产销量也由当初国家电力总公司认定和推荐的7家企业中的最后一家迅速上升到了第一位,并占到了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75%。
2006年,基于对所掌握信息的分析,济南重工决定,继续把脱硫项目作为企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球磨机为依托,重点开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大力扶持的电厂烟气脱硫、脱销及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使自己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继续保持领先。
与此同时,在磨煤机的传统市场发展方向上,济南重工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提高规格,从为30万以下机组配套向为30万千瓦以上配套转变,这也是济南重工的另一个发展重点。这个判断同样来源于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把握。据了解我国以每年3000万千瓦、1500亿元投资的速度发展电力的计划将会持续多年,预计从3.8亿千瓦装机容量达到8.5亿千瓦的理想还需要15年时间,这对济南重工来说,当然是商机无限。目前,济南重工30万千瓦以上发电机组所用的中速磨煤机和双进双出磨煤机已开始进入市场,产品受到专家和用户好评。
三、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朝阳领域里做国内领先产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精整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更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和崛起的筋骨。而对于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则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和生死存亡。
鉴于济南重工的决策者们形成的共识,董事长王伯之提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朝阳领域里做国内领先产品”的发展目标。
在这个目标引导下,济南重工努力坚持运用好国家政策,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发新产品,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据统计,近几年济南重工技术中心研制开发的新产品已有20多种,其中TRM3641立式辊磨机被列入市科技局发展计划项目,该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获得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JZ-40/1300凿井绞车于2005年通过省级鉴定,并填补了我国生产大型凿井绞车的一项空白;自主研制开发的脱硫系统中的主要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底通过了市级新产品鉴定,2006年申报省科技进步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M1030螺旋破磨机为国内首创,并已出口日本。该产品主要用于建筑垃圾,还能回收大量的可用材料,对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能降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石灰石干法制备系统的研制成功,为公司烟气脱硫产品增加了一个新品种。MG350钢球磨煤机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利用新技术提升主导产品钢球磨煤机的技术含量、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在局部结构和生产制造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改进,使磨机的性能、质量、可靠性及生产效率有了质的改变。
在做好主导产品的同时,济南重工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先后设计开发了冶金设备穿孔机、延伸机、定径机和矫直机等;建材设备有立式辊磨机、回转窑等;粉粒物料运输车、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产品。目前,公司的凿井绞车、磨煤机、脱硫磨煤机、轧管机、粉粒物料运输车、TRM3641立式辊磨机等产品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市场占有率,均位于全国首位。
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济南重工的科技工作者始终以自主创新为主,广开思路,挖掘创新点,积极申报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申报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为鼓励员工开展“创新、挖潜、增效”活动。该项活动开展6年来,累计申报成果200多项,项目涉及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工装设计、设备改造、新工艺新材料使用等各个方面,其中的石灰石浆液制备岛子系统获得特别奖;JZ-400/1300凿井绞车、JZ9400GFL粉粒物料运输车等15项获得一等奖;孔板专用刀具设计、HM1030破磨机等20项获得二等奖;轧机芯棒限装置、高耐磨性材料堆焊等37项获得三等奖;另有29项获得鼓励奖。
长期以来,国内钢管生产厂家的273无缝钢管生产线只能依赖进口。而进口设备价格高,且售后服务十分不方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备的生产能力。济南重工在这方面虽然是个空白,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他们发现依托本厂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进军无缝钢管生产线市场完全有可能。于是,企业一边投入技术力量攻克273无缝钢管生产线的技术难点,一边寻找客户。2006年4月。他们一举拿下了江阴无缝钢管生产线,也是济南重工历史上的最大的单笔合同。该项目于2008年3月正式投产,填补了国内大型无缝钢管生产线生产史的空白。从此,济南重工由原来的单一生产矫直机、轧管机等一举成为提供无缝钢管生产线成套设备的供应商。目前,公司承揽的第二条273项目正在山东寿光进行安装,从而巩固了济南重工在冶金设备市场的地位。
对此,董事长王伯之感慨地说:“江阴项目是公司进军冶金设备领域的标志性项目,对公司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这一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大型冶金设备进入了国产化阶段。”
专利发明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做好专利申请工作,济南重工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对工程技术人员,部分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专利知识培训,并制定了《对发明创造实施奖励的规定》。通过层层发动和广泛宣传,公司上下的创新意识显著增强,据初步统计,目前公司已拥有3项国家专利。公司现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锻件工厂认可、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制造和安装认证、煤矿安全标志认证、电梯认证、汽车3C认证、压力容器认证等多项认证。通过开展认证工作,提高了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制造水平。目前,公司在磨煤机、球磨机、脱硫磨、凿井绞车、粉粒物料运输车、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多种产品上都拥有专利技术。
济南重工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企业自主完成的《凿井绞车》国家标准修订稿(草案)早在2006年10月报批。《脱硫用湿式石灰石球磨机》行业标准由济南重工和沈阳重型机器厂共同制定,并于2006年10月报批。《1500型天井钻机》行业标准修订讨论稿(草案)。目前,济南已参与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济南重工不断加大技改投入。近几年投入300多万元进行天然气项目改造,将全厂工业炉窑全部改为天然气加热,彻底根治了烟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多支出1000多万元的燃气费用。但是,这一措施的实施得到了职工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06年投资900多万元,购进一台260落地镗铣床,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加工能力,为生产轧机设备奠定了基础。
采访中,公司党委书记宁凡辉说,这些年,济南重工每年都根据新产品开发情况确定技术改造项目,TRM3641立式辊磨机,石灰石浆液环保脱硫岛子系统、273mm热轧无缝钢管机组等3个技改项目于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获得济南市工业发展引导资金260万元、150万元和100万元,仅此一项3年共计获得51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年的科技投入超过了1000万元人民币。
技改和科研投入的加大,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加工实力,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下大力气抓现场管理,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是济南重工的一贯经营理念,作为装备制造企业,加工车间现场管理的好不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形象和产品质量。因此,从2000年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之后,企业的决策者们就开始下大力气抓现场管理。
每逢周末,现任董事长王伯之便亲自担任授课老师,给员工讲述现场管理的做法,好处,注意的细节等等,他认为,“现场连着市场,要求全厂上下必须对现场管理有个统一的认识,“第一,现场能直接创造效益。第二,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如果现场管理不好,产品再好也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直接导致订单的流失。第三,现场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必须把生产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此,王伯之除了亲自授课讲解,还经常到车间现场监督,比如给加工好的设备刷油漆这道工序,按标准应该刷两遍漆,两边中间间隔两小时,室温要保持5°C。但是,这么多年来刷漆工人只是把漆刷上完事,认为按标准要求是摆“花架子”,多此一举。在强化现场管理中,经过反复讲解并严格要求和监督,工人慢慢理解并接受了按标准操作,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过去,车间里电焊条随地摆放,不仅在使用时要到处找,而且由于放在地上电焊条的温度较低,常常会影响焊接质量,通过强化现场管理,车间里焊条随处乱扔的现象不见了。如今,焊接车间的电焊条都放在一个可以电加热的筒内,使用时随手拿来,温度适中,焊接质量大大提高。
虽然现场管理逐渐地取得了成果,但王伯之并不因此放松这项工作。一次,厂里迎来一批外商,由于济南重工为他们做的设备即将发货,外商提出提前看看产品,陪同人员便直接把外商带到了加工车间,但外商看到加工现场很乱有些不满意。原来一般快要交货的时候,工人们的注意力都在赶工期上,对现场的整理整顿有所疏忽。
为此,王伯之决定第二天全场停产进行现场整顿。很多员工对董事长的做法不理解:大家正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赶订单,为何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整理整顿生产现场呢?
王伯之却不这么认为,他希望通过此种形式对全体员工进行“强化训练”,使员工明白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整洁有序的现场才能保证正常,有序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严格的现场管理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体现。王伯之说,今天的世界,缺少的不是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而是精益求精的实践者,缺少的不是各类规章制度,而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成功来自每个点点滴滴的正确决策和执行。”
为强化现场管理,济南重工制定了严格的考核体系和劳动纪律。比如产品发生了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分管厂领导和车间负责人的责任,还要实行经济处罚。尤其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车间主要负责人,必须承担本车间经济损失的15%,最多的月工资被罚为负数。再比如,上班时间打牌、喝酒,一次扣罚2000元,偷东西一旦被发现,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在安全管理方面,突出一个“严”字,如果处理工伤事故。所花的费用由部门负责人每人自掏腰包承担2000元。如此严格的管理,不仅管出了好产品,好效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
在日常管理中,王伯之要求济南重工的干部做到“眼高手低”。这里提倡的“眼高”,是要求干部必须具有宽阔的眼界和心胸,要牢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使命。部门负责人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不但要有济南重工一盘棋的眼光,而且要具备驾驭整个部门工作的能力。不管身处什么位置,销售部长,财务处长也好,都要经常抬头看看自己的前方,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大局。王伯之认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在某一个特定的工作领域成就卓越,获得外界的认同。“手低”是要求大家的双手和行动要从最低处、琐碎处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每一位部门负责人都要从具体的时候做具体的事情开始,部门的所有工作都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想挑起千斤重担,就必须先将一斤重的担子挑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思想上要看的高,工作中要做得“低”,扎扎实实把具体事情做好,这样才能算得上济南重工的一名合格干部。
五、 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为企业储备后劲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科技竞争的核心要素。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济南重工从2000年开始实施人才战略,每年都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厂,力图尽快改变员工文化结构,最近几年,公司先后引进了个专业的博士、硕士等高学历员工300多名。对新引进的人才,不仅注重在生活上关心,努力解决后顾之忧,还在工作中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手把手地指导,使之快速成长。2007年,公司从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招来7名硕士研究生,厂里每人给安家费15万元,这在济南市国有企业中并不多见。此举在企业内部曾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有人赞赏,有人不解。王伯之确力排众议,他说,如虎添翼,人是“虎”,其余外在条件是“翼”。企业有了高素质的员工才能快速发展,如果软件不优秀,再好的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人才是关键。
在人才培养方面,济南重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年都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来公司举办专题讲座。同时,选派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到高校进行短期培训。对新进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定岗后安排具有中高级职称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他们的指导老师,使其尽快提高产品研发能力。企业还在公司范围内评聘工人技师,鼓励员工钻研技术。在此期间,镗工技师柴胜利2007年被评为济南市首席技师。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的激发了职工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员工技能水平普遍得以提高。目前,企业的科技队伍老中青三结合,年龄梯次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技术创新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济南重工还积极借助“外脑”,先后与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建工学院、山东机械设计研究院、天津水泥设计研究院、成都无缝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引进的技术人员搭建起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004年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实施了“环保脱硫石灰石浆液制备岛子系统项目”,该项目于2006年8月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验收,2005年与山东交通学院合作,实施了“垂直升降式立体停车库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型式试验;2006年与成都无缝设计研究院合作,实施了“273mm热轧无缝钢管机组项目”,该项目完成后仅成果转让费就达760万元。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济南重工致力于星空体育官网建设,为打造百年国企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6年5月,《济南重工》报正式创刊。报纸创刊三年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工业企业优秀报刊一等奖以及济南市国资委组织的企业报刊评选一等奖。同时,企业网站论坛结集——《心路》和《春节征文》以及董事长王伯之撰写的《一路走来,一路风景》先后出版。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王伯之还在《重工报》上开辟“总经理论坛”专栏,坚持在企业内部BBS上写文章,与职工交流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企业管理经验。前段时间,王伯之推荐员工看《万历十五年》。他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台湾获得这本书,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出版。前不久他重读这本书时,发现书中讲述的一些制度和方法对企业管理很有帮助,他希望员工都认真读读这本书,能从中受益,在董事长的倡导下,2008年7月至12月,济南重工举办了《万历十五年》读后征文比赛,并要求全体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必须参加。他们邀请了山东省科学院院长王天义、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等担任此次征文比赛的评委,并设立了多个奖项进行表彰,以此鼓励干部职工多读书,提高自身修养和技术水平。
一直以来,王伯之倡导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分享文化, 让知识、智慧通过分享快速充分地流动起来,并在流动中实现增值。
2007年,公司领导带领中层以上干部去西安兄弟企业参观学习,归来后,王伯之要求每个人都要写学习体会,写完后还要轮流上台演讲,由经理层的干部负责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当场发奖金。他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慢慢养成动脑、学习的好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说这个公式有道理的话,那么道理就应该在这儿——你有了好的习惯,就可以形成好的秉性;而有了好的秉性,你就有了同外部世界和谐相处,赢得成功的基础和途径, 企业也是如此。”
“企业发展靠职工,企业发展为职工”。多年来,济南重工一直坚持企业发展与改善职工待遇并重,全心全意为职工办实事、谋福利。2003年,公司进行了锻造厂加热炉窑的天然气改造,使该厂职工从数十年的浓烟环境中彻底解放出来。2005年,又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十三辆空调班车,为职工上下班提供了舒适、安全、卫生的乘车环境。2006年,公司对职工生活区进行改造,建起了职工休闲广场。公司还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在困难的时候按期全额发放职工工资,并为职工缴纳各类社保金,还筹资补发了过去企业困难时期拖欠的工资。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做法,不仅稳定了职工队伍,留住了人才,还为社会安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